在深圳,处处皆是“偏见”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18-11-13 14:10:0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市井之中,覔深圳

“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的都能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都是一副迷画,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畏惧。”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前段时间,深圳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十大最值得期待的目的地”之一,被尊为“旅行圣经”的Lonely Planet一下子给深圳Best in Travel(较佳旅行)全球第二的位置。大家会有点诧异 :“L P,你是不是对深圳有什么误解?”

“误解”?这背后是不自信、不自知、还是习以为常?深圳真的不好玩么?

来深一年半,走遍了深圳的网红打卡点, “深圳没啥好玩的”的想法开始升腾,初到之时的亢奋和好奇不再,寻思着要换一种体验城市的方式,开始放慢脚步,由独自去看转为由耳去听。

现在看来,纵使踏遍深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只是浮光掠影,心会被奔忙的人群带起的风吹到飘忽不定。不深入了解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你就无法触及这座城市的灵魂,要寻找一个锚点,让自己的心定下来。

这一次,就抛开 “改革开放”、“一个圈”、“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之都”......这些宏大的新闻性标签,走进市井,听一个个个体在深圳的日常。原住民作家、中小民营企业主、高级餐厅主厨、“水果猎人”兼楼主、珠江电影厂制片人、东门美食街小摊主、设计媒体负责人...这些职业标签掩盖下的个体在深圳这座特定的城市中,会散发出怎样的光芒? 又会刷新多少你的“深圳观”?

欲望都市里有人背道而驰,重返伊甸园

谢宏 ,60后,作家,深圳原住民,著有《深圳往事》

《深圳往事》是我去年来深圳之前听的一本书。

谢宏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对他来说,深圳是他肉体与灵魂的家乡,他在书中并未过多着墨深圳过去30多年的重大事件,而是呈现给大家一个充满家常味道与烟火气息的深圳。

过去深圳黄泥沙的马路已不可再见,但书中人物的经历或许会让我们看到未来深圳社会的图景。在外人看来,深圳是一座生猛鲜活的年轻城市,但这些原住民大都遵循内心的理想和激情而活。他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脚步,转身向与众人相反的方向奔去,重返伊甸园。

在书中,李萌工作多年后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出国攻读心理学,希望可以疗救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困扰的人,“我”的辞职,只为拥有从容的心态和充裕的自由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些原住民的经验会是一种引领,深圳人终归要在疾行中放缓,逐步沉淀,方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均衡。

深圳没有特色美食——椰子鸡 

Lam,80后,高级餐饮总厨,来深19年,现居布吉

问来深圳出差的朋友要吃什么,他们多数说吃椰子鸡。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话剧团队过来表演,在台上与深圳观众搭讪,说我们昨晚一起去吃了椰子鸡......

大概去海南太远,还要跨一座琼州海峡。

椰子鸡便被陆地上的深圳霸占过来,成了当地特色美食。

“除了椰子鸡,别的最能代表深圳的食物是什么?”,身为高级餐饮总厨的Lam面对这个问题也哭笑不得。

“我做粤菜,但会在广州参加评选,会做西餐,会在香港/上海比拼。但在深圳,我是想让自己研究的美食能满足多元化人口的需求,且在这里扎根发展。现在人们在深圳都抱着巨大的梦想以及未完成的目标,节奏很快,所以健康是排名前列,食物本身对生活有巨大的调理作用,选择好的食物很重要。”

我问他有没有经历过别人对深圳的误解和质疑,他却回答:对于深圳这座城市,我没有什么偏见,曾在香港、上海、北京、日本、生活过,对深圳也很热爱,不过深圳到处在改进更新,道路建设、大厦崛起……空气不是很好

哈?空气不好?我拒绝接受这个偏见…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独特魅力与发展的空间,深圳是一座有前景发展的城市之最,是湾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时候,香港人怎么愿意来深圳?

阿姐,70后,香港人,来深19年,烧鹅店主

去年初到深圳时,一位95后的深圳原住民就极力推荐过这家烧鹅店。中午时分到店,内外围坐了很多吃午餐的人,阿姐前前后后忙碌,给人乘汤打包。

午餐高峰时段过去,才有机会聊天,显然她已经习惯了采访。简单地回复着,她顺手打开刚打包好的餐盒,“来,拿一点猪脚你尝尝,对,还有烧肉,再加点西红柿,解腻......”

还以为是阿姐嫁到深圳,原来阿姐和丈夫两人都是香港人,至今他们还过着双城生活,今年是来深圳的第十九个年头,他们经营的烧鹅店已经成为网红。“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事,要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饭量不会少,所以好多街坊都是支持的。”

但阿姐似乎并不希望媒体再高调报道了,她说感谢你们的报道,但我们更想默默坚持。“每一行都有机会出状元,应该说是坚持的。电话号码用了19年,一直未变,刚到这里,一片泥地, 条件很差,有很久一段时间都不适应,但是觉得这边的人都想吃一口香港正宗的烧腊,我们便过来了。 ”

那个时候,更多深圳人想去香港,而他们选择了逆行

当年股市疯狂竟然没有心动?

建,60后,中小民营企业主,来深26年,现居香蜜湖

与当下在深圳创业的年轻人时刻激情昂扬的状态不太一样,身材微胖的建伯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显得儒雅豁达。来深26年,从职工到自己做企业,一直专注于一个行业,从未改变。

“做一个企业能干上十年就是九死一生, 用我们这种做实业的小企业管理者们一句话形容就是'累特别累,但是呢,开心' ,当然也经历过各种屈辱和挫折,但看到深圳报纸上说政府支持民营企业支持实业发展,很欣慰,很受鼓舞。”

建伯来深圳之初,股市正疯狂,见证了太多一夜暴富与跌落谷底的人,但自己并未涉足。“凡是那种一会儿看这个行业好一会儿看那个行业好,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的,基本都没有成功,根据我这么多年的总结。凡是在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工作。不断地发挥自己特长的人都能够有所成就”。

与此前“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一样,现在深圳的高房价与房租会吓到一部分人。我讲到有同学听说我在深圳工作,会表 “同情”:“一个女生在大城市不容易啊!压力大,节奏那么快我受不了,你怎么不考虑换个城市呢?......” 

建伯手一挥,笑道:“深圳毕竟还是有发展速度的,机会还是有,也是座非常有激情的城市。反正留下来的人都是想做事的。心怀希望,大家再苦再累,但心里快乐,对不对?”提及自己做企业最艰苦的时期,建伯更多是兴奋,回忆那段拼搏的峥嵘岁月又让他焕发几分光彩。

因为同学介绍,才得以与如此“资深”的老深圳有对谈的机会,后面同学说:伯伯发微信“小X,你俩都要在深圳坚持下来啊,你们都不要轻易放弃。”同学说会南下到这座非家乡非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这位伯伯于她有种潜移默化的引导。

深圳只有38年,30年算不算历史?

宁,50后,制片人,来深36年,现居福田

闻宁伯大名已久,因为多次去一个旧改村探访都会听人提起这位“意见领袖”。一位大自己N多届的师兄,也是宁伯的邻居,帮忙约到了他。

“走,去喝茶!”排名前列次见面就带我们去了一家在深圳有18年历史的茶楼喝早茶。头花花白,但丝毫掩盖不了他的精神与活力。

宁伯在深圳成为特区的那一年来深,从事文化工作,是深圳最早一批电影工作者,85年轰动一时的《少年犯》便是他们的作品。

那次见面,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关于城市更新与老房子的话题。

我说:有网友说30多年的房子,没有历史价值。

深圳只有38年,30年算不算历史?”他随意回了一句,让我只能笑着低头喝茶。

“我们真的需要留下一些东西,作为见证,让大家知道深圳的来处。我们在这里住了30年,见证了深圳的成长变化,也留下了很多影像记录,这里不光是我们留恋的地方......有一种记忆 不能遗失。”

又一次忍不住问排名前列次见面的人:“您是哪里人?”

“哈?我是深圳人啊,又不是打工的!你应该说你祖籍是哪里的吧?深圳人排名前列次见面不问吃饭了吗?不谈天气,不说衣服,见面就问你哪里人,哈哈哈......过来捞一把的打工心态还是没变!”

“哈,是一种漂的心态吧,我们对于自己能否能在深圳安家落户并没有那么高的自信,毕竟深圳房价这么高......”

“以前是有很多人过来做生意或者来打工,压根就没有想过在此停留,也是漂。现在你们想留是很困难了,但深圳还是有很多机会,'深漂'跟‘北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对吧?”

“我没有漂过北京,但是感觉“深漂”没那么艰难,会很自由,毕竟深圳近80%的人口都在租房住。但是会有一大批“空巢青年”,在深圳会觉得孤独。”

“都会孤独啊~每个年龄段都有的,克服一下。我的小孩在香港工作,我和妻子留这里居住,退休五年,也在慢慢适应。”

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落在深圳,深圳才能慢慢有根有底蕴。”

在深圳工作很酷!

Lee , 80后,设计类媒体负责人,深圳北京双城生活

这几日,正值第六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师团队和媒体汇聚于此。身为设计爱好者,也幸运得到参观机会,且有机会与国内专注设计报道的媒体人交流。从这位负责人口中,你会发现曾让我们烦恼的小标签,在他看来竟是因为深圳在这些方面做得太好了。

“'寨都'不就是因为深圳设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别人的不适,才过来贴的标签吗?山寨不能怪深圳这座城市啊,是因为市场有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吧。

深圳的务实、执行力,保证了保证了很多方面,尤其是实体产品、实体产业层面的创新,能够驱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这个层面上讲很了不起的,国外的一些朋友一听你在深圳工作就感觉到很酷,因为你离创新啊,下一个产品都是非常、非常的近,你可以见证很多新鲜的好玩的新生事物的出现!

深圳人务实专注,注重眼前利益,但有可能短视,昨晚跟一个做实业的朋友交流,能感觉得到他的困惑和焦虑,做企业十多年,企业的市值很低,只能赚得很薄的利润,但相比之下,北京一个小企业两三年就可以获得很高的估值,深圳的企业还没有体会到品牌价值吧,还没有获得品牌溢价的机会,所以深圳未来的方向在这里,实力是有的。

深圳没有历史或者文化包袱,也少了点哲学层面的思考吧。国家把科技创新层面较好的政策和资源给了深圳,来深圳的人也相对单纯,没有各自原来都在各自地盘上的那些偏见。所以大伙儿反倒是可以相互尊重,就像一个大熔炉一样,所以很有活力,在这样的土壤下,都可以尽情释放自我,就会形成现在繁盛的局面。”

他分享了深圳地铁上的一则献血广告,说深圳很暖。“在我看来,深圳政府的运作效率很高,民众也很自觉和主动,相对北京来讲,这座城市可能缺少点人情味,但这种有点距离的弱关系会让人很舒服

什么时候回深圳发展,有空房一定给你们留着

杰,80后, 房东、“水果猎人”,来深23年,现居龙华

10岁随父母迁居深圳,父亲95年在布吉农批市场买下当时9000元一平的水果摊位,从水果生意做起,逐步在深圳定居下来。后来赶上买地建房,成为“楼主”,建楼的初衷是想将家人接过来,但老人不适应这边的气候,纷纷回老家了。闲置的房子便出租给来深圳工作的人。

做了十几年房东,他说有些离开很久的租客还保持联系,“希望你们什么时候回深圳发展,我有空房就一定给你们留着”,这是他对离开深圳的人最多的告别语。在他看来,深圳毕竟不是故乡,落叶终要归根。“把深圳当做一片努力奋斗的热土可以,但硬要把这里当家,还缺一种故乡味。小时候在深圳读书,当时有深圳户口的同学会觉得比我们高一头的感觉 。到后来买地建楼,还是会引起原住民邻居的不适,以后你们年轻人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说什么留下在深圳,还早。”

提到水果,他很兴奋,一口气说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水果数几十种,如数家珍。略带幽默的河北口音,生生把水果名讲成了相声。为了找到好吃的水果,他和父亲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即使在深圳安居下来,他们还是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突然想到一个词“水果猎人”很适合他。

“现在在深圳做固定资产投资代价太大了,一般人都搞不了,所以,我去了广西的防城港买了些房子,那座城市真的美。哪里有商机就去哪,这是没错的,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啊。”(不止一次听到深圳人去到防城港买房)。

虽然也曾听到定居于此的人这样调侃“还不如在老家发展的好呢”,但他们也不会否认当初来深圳之时机会之多。“无关学历,摆地摊的,搞六合彩的,还有些歪门邪道的操作都能让来此一搏的人捞得一桶金。

已经落户于此,不会离去,回不去了,也不曾真正想回去

也曾偶遇一位东门小食街的店主,从河南随父母迁到宁夏搞开发,他成家之后又从宁夏来深圳发展,定居于此,女儿已读高中。“来深圳之后做过很多事情,在办公室上班耐不住安逸,跟着外面的朋友摆起了地摊,赚了很多,又开始做投资,折腾了很久之后,又想把宁夏的羊肉带来深圳,让大家吃到正宗的食物,也在维系一种对宁夏的感情......”

“回不去了,我们已经适应了深圳的气候和生活氛围,回去的话也融不进去了。”就这样,“移民”的孩子又成了“移民”

“所有地方的人都不会看不起上进的人。”他说,“反而,他们对自己的下一代单纯依靠收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却忧心忡忡。” 

......

这就是,日日在深圳生活的人,也曾看不上深圳,也曾要离开,但最终留了下来

“也许,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一篇堆满垃圾的荒地,还有可汗的空中花园,使我们眼睑把它们分开,但我们并不清楚究竟哪个在外面,哪个在里面”。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所有存在的一种虚无,也许是我们的主观意识使之存在,并且赋予周围的物体一种特殊的意义,真实的王国与叫花子虚构的王国,其存在只在一念间

深圳依旧是梦想之城

你来,梦想就在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