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为主阵地!广东科创十四五发布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21-10-15 09:22:4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表示,到 2025 年,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展望 2035 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

规划提出

在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方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 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 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到 2025 年,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50 家左右。

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 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

重点推进香港科 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 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 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在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到重点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通 信与网络、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围绕 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推动 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 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进一步稳固,建成更高水平 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 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展望 2035 年,广东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高 效成熟的国际化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成为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力量。

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 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 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 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全面合 作示范区、南沙科学城、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 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化粤澳 科技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提升广深两地“强核心”辐射带动作 用,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支持东莞、佛山迈向国家创新型 城市先进行列,强化东莞松山湖、佛山三龙湾创新功能;支持 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 造区域科技中心;引导江门、惠州、汕头等其他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支持汕头、湛江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 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推动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

● 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 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 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 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 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 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 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基础研究和 高技术创新重要载体。

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

到 2025 年,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50 家左右,实现国家重点实 验室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 2025 年,建成省重点实验室 450 家左右, 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立足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基础和 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指导和支持地市建设 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

力争到 2025 年,新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50 家,培育一批标杆型新型研 发机构。

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 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 等基础学科建设。

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 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 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 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跨区 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 创新中心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 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构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新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面向生命科学、信息科学、 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 与交叉前沿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 前沿战略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努 力实现“从 0 到 1”的重大突破。

2025 年,力争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占研发经费比重达 10%。

2025 年,力争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占研发经费比重达 10%。

强化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

围绕重点领域实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专项,通过公开 征集、专家推荐等方式遴选项目,实行常年随时申报推荐机制, 建立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评审的标准和基本要求,采用非共 识评审方式,建立分阶段支持机制,根据项目实际进展及时调 整支持额度,实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

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信息产业整体加速 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重点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通 信与网络、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围绕 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原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

推动 关键软件国产化替代,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 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开展核 心技术攻关、强化试点应用及推广、打造产业新业态,推动重 点领域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2、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3、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

4、生物医药

5、新能源汽车

6、新材料

加快推进松山湖实验室、化学与精 细化工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等新材料 平台建设,加快突破关键原材料及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材料基 因工程技术并在新材料研发中应用示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新材料创新高地。

7、数字经济

8、海洋经济

推进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 开发示范基地,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建设海洋电子信息集群化 示范基地。

9、新能源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力争到 2025 年,全 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力争到 2025 年,全省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前 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突破等硬科技快速 发展,并处于技术应用爆发前夕的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

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的统筹和指导,推动阳江、韶关、梅州、揭阳、云浮、潮州、 汕尾等高新区开展“以升促建”

争取到 2025 年,省级以上高新 区达 60 家以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提 升。

促进科技金融深度结合

力争到 2025 年,推动 15 家以上风投创投机构进入全国 50 强。

力争到 2025 年,省内科技型企业银行贷款额年均增长不低于 15%。

探索引入保险资金支持重大长期科技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保险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设 立科技保险风险补偿资金。

力争到 2025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线上线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成 5 个“科 技金融服务集聚区”,组建一支百人以上的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

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鼓励地方金融组织协同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大对创新链上下 游企业的资金支持。

建设一流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力争到 2025 年,平均孵化 器内创业导师数量与在孵企业数量比例达 1:1,平均孵化器当年 毕业企业达 6 家,孵化基金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聚焦人民生命健康 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

1、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支撑、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以提升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广东生 物安全科技能力建设,优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 重点选址广州、深圳,牵引带动珠三角地区,同时兼顾粤东西 北地区;系统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依托中山 大学建设华南排名前列 P4 实验室,对现有 P3 实验室进行改扩建, 在动物实验、疫苗生产等重点领域力争新建一批 P3 实验室。

力争到 2025 年,全省建设国家及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 究中心 5 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不少于 30 家。

2、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能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提升科技服务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水平。

3、强化科技助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能力: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研发、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

4、强化科技服务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工程技术、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聚焦企业创新能力 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1、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提升科技型领军企业全球竞争力、加强未来型企业发展布局、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力争到 2025 年,培育一批掌握颠覆性技 术、拥有爆发成长潜质并可能成长为高级公司的未来型企业。

2、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联合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3、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企业家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推动企业家成为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和组织者。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集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完善吸引外国人才制度体系、加强人才交流合作。

来源: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