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圳搭起“四梁八柱”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18-08-27 09:46:5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18年8月26日, 深圳经济特区38周岁生日, 也是每一个深圳人的光荣时刻。

2018年8月26日,

深圳经济特区38周岁生日,

也是每一个深圳人的光荣时刻。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38岁的深圳作为我们党成功创办的经济特区和一手缔造的新兴超大城市,经济规模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全面创新能力突出,民主法治日益完善,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优势初步彰显,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望过去,是坚实的足迹。

38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问世,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的重大使命;

28年前,深圳开启经济发展转型,富有远见地选择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

18年前,深圳确立了“小目标”,定位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8年前,深圳被国家赋予重任,明确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两年前,深圳被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增定位“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再出发的起点。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圳格外强调要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奋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通过深圳这个“窗口”彰显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01

使命篇: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关键词

“尖兵”

“先行区”

“走在最前列”

 “竞争力影响力先进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的新年贺词,正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经济特区怎么办?2012年,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排名前列次到地方调研,首站就来到深圳,在这里发表了振奋人心、振聋发聩的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宣言。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强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总书记更是寄语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去年4月,履新10天的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时就提出,要以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努力争当“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尖兵。这是新任深圳领导班子对于新时代“特区使命”的首次阐述。

去年8月,深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深度梳理分析了深圳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首次提出打造“六个先行区”;11月,深圳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决定,“先行区”概念渐成完整体系;今年1月14日,备受关注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到2020年,深圳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先进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全新要求,深圳立即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担当提出,深圳有责任、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按照广东省委和李希书记的部署要求,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并着手启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践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战略规划(2018-2035年)》和指标体系。

今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同时,战略规划、指标体系以及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四个《工作方案》也作为重要议题上会讨论,深圳正通过一项项、一条条具体的指标、任务、措施,把“走在最前列”落小落细落实。

历经一年、三次市委全会的集体智慧和全市上下的高度共识,深圳终于绘就一张新蓝图,进一步厘清作为经济特区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不是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多领域全方位地走在前列;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先进,而是要全过程领跑;不仅要走在全国最前列,更要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更大贡献。王伟中书记一直强调“使命”一词: “对标较高较好最优,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努力成为代表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向全世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成功样本和精彩范例。”

从“尖兵”到“先行区”再到“走在最前列”、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先进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吹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完成对新时期经济特区使命的作答,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

02

坐标篇:对标较高较好最优谋划推动工作

关键词

“对标较高较好最优”

“比全国提前15年”

“全球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

寻找什么样的发展坐标系,

代表着一座城市对自身发展的使命认知,

也决定着一座城市发展的

高度、深度和品位。

今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与深圳GDP达到2.2万亿元规模同样引起关注的,是深圳对未来发展全新坐标系的清晰描画。

从时间维度而言,深圳旗帜鲜明地亮出了“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路线图:2020年的深圳,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035年的深圳,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的深圳,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先进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比照国家进度,深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前了15年。这个提前量,正是深圳走在最前列的实际行动,正是深圳改革再出发的使命担当。稍后举行的深圳市两会,市委书记王伟中如此解释深圳为何提高站位:各地都是排头兵,深圳只有当尖兵,才能走在最前列。

从空间维度而言,深圳首次提出了“全球城市”的定位:全面对标全球较高较好最优标准,对标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旧金山、东京、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对照全球各领域较好水平谋划推动工作。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先进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这是深圳继在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被定位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被定位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之后,城市定位的又一次跃升。

从区位维度而言,深圳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提出要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王伟中书记多次强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深圳将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合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高级城市群。

全面、全球、较高,核心、引擎、高级城市群……深圳的城市发展雄心已然昭示天下——深圳已经不再满足于成为功能性的世界先进城市,而是瞄准更高标准的全球先进城市,在所有的城市功能上对标先进,在各种城市软实力上对标先进,实现从“追随模仿”到“创新引领”、从“单项冠军”到“多项全能”、从“中国式”向“世界式”的转变,真正成为全球城市版图中的“璀璨明珠”。高点定位、对标一流,正为深圳未来发展打开全新空间。

03

实干篇”牵住“牛鼻子” 落笔发展新画卷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奋斗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先锋气质,是永不僵化、永不松懈、永不停步的精神状态,是干在实处、干在深处、干在最前的优良作风。梳理深圳近来的工作,不难发现围绕“再出发”的使命和目标,深圳牢牢牵住几个关键“牛鼻子”,落笔城市发展新画卷。

关键词

科技创新从

“大科学装置群”

到“七大工程24项重点任务”

王伟中履新深圳市委书记后的首次公开活动,是会见“DNA之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紧接着,这位在科技部任职长达16年的专家型官员,密集会见了“石墨烯教父”安德烈·海姆以及腾讯、中兴、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负责人这样一批关乎科技创新的科学家、企业家。

“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须有我’的担当,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创新只有排名前列,没有第二”……王伟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鉴于深圳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要积极争取一批新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和平台落地建设。同时,抓紧布局一批前沿科研项目,着力在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营造一流综合创新生态,

构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深圳新领导层紧锣密鼓开始了一系列布局:

加快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继续实施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规划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周边共建高级科技创新中心。

加速科技与金融对接,在设立首期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天使类项目,着力解决传统金融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不足问题,打造金融创新中心。

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建设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高水平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建设“人才特区”,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核心战略,瞄准国内外较高较好最优,实施“鹏城英才”工程等系列举措,以全球视野广聚天下英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加速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建高质量、有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养和集聚人才;推出全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1+N”等政策文件,缓解成本压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此基础上,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提出“实施七大工程、24项重点任务”,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产业结构提质升级、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创新生态全面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区域示范带动等方面,对深圳直至2035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设计”,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这面“旗帜”举得更高。

关键词

产业体系

从“深圳制造”

到“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变化。

2017年,深圳二三产比例为41.5:58.4,

而前一年的比例是39.5:60.5。

这充分显示了深圳在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上的努力。

统计数据还显示,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0亿元,增长9.6%左右。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约为20%,而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则为35%。深圳的数据先进全国水平,同时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夯实实体经济,为深圳经济的长远竞争力寻求新的增长点,正是深圳新领导层的战略着力点之一。

去年4月,王伟中担任深圳市委书记后首次企业调研就来到华为、中兴,释放出深圳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强烈信号。此后,深圳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过去的一年中,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率先垂范,各位市领导密集调研服务企业,勉励企业聚焦实体经济,坚持市场化方向,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瞄准高端高新向上突围,打造更多自主品牌,以企业的转型发展为深圳制造、深圳创造、深圳品牌作出新贡献,要求政府各部门在精准高效服务企业上下更大功夫,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今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围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这一总目标,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做强深圳制造,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打造高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悉,在多年来重点支持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深圳近期又初步拿出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2.0版”——《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和《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更多优势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深圳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营商环境

从“营商环境20条”

到“100项不见面审批”

“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现在人才跟着环境走”。

营商环境事关城市长远竞争力,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务环境的提升、城市品质的优化,更好地吸引更多高端企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资源到深圳发展,为深圳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动力,这是深圳新领导层形成的高度共识。

去年7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第二天,王伟中就主持召开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对此作出部署,提出拿出扎实举措,努力在营商环境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上走在前列。

围绕营商环境如何优化,王伟中先后到优必选、大疆创新、柔宇科技、大族激光等企业调研,陈如桂邀请企业座谈,倾听“能听得到炮声的人”的意见建议。

今年1月4日,深圳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一个月后,市政府正式印发该《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打造服务效率较高、管理最规范、市场较具活力、综合成本较佳的营商环境。

“坚定不移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的具体部署下,深圳加快建设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加速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充分发挥较高人民法院排名前列国际商事法庭作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国际化法治环境;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再改革”,实现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政府部门审批不超过90天的“深圳90”承诺,上线了“100项不见面审批”……

深圳的营商环境改革,不仅将为深圳新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也必将为中国缩短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差距进行探索、创造经验。

关键词

深港合作

从“前海”

到“落马洲河套”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是深圳新时期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如何抢抓这个机遇?

深圳鲜明打出“深港合作”这张王牌:全方位学习香港,全面提升深港合作水平,携手确立面向未来、影响长远的深港共同“发展计划”。

王伟中履新后,排名前列站调研即来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强调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抓紧谋划推进一批深港合作大项目,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深港更紧密合作。

今年2月22日,春节后上班排名前列天,王伟中再次到前海调研,要求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把前海打造成为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新平台新标杆。

不仅是前海,在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部署了深港合作的新平台——落马洲河套地区,提出与香港共同推动河套地区开发,加快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土地整备和更新改造。今年3月6日,王伟中到落马洲河套地区调研开发建设工作时提出,要将河套地区打造为新时代粤港澳紧密合作新平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伟中谈到,希望深港两地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科技金融和成果的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等多方面深化合作。

围绕前海和河套两大平台建设以及新时期的深港合作,一年来,王伟中、陈如桂多次到前海、河套实地研究解决问题,并与香港特区政府高层频频互动,密切接触,达成了诸多共识。对于新时期的深港合作,王伟中在很多场合谈到,深圳将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合作框架下务实推进深港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富实效方向发展,加强与香港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要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为香港居民在深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前海开发开放的若干措施,其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海核心引擎”、进一步提升前海的战略能级、推进深港市场一体化、助力香港提升经济中心辐射力是措施制定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

智慧城市:从“精细管理”到“万物互联”

同样作为专家型的领导,王伟中和陈如桂这两位深圳新“主官”,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关注、见解独到。在他们看来,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提高监管效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新手段,还是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组织模式新变革的“助推器”。

结合在高新科技领域的优势条件,深圳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动力之一”加快部署推进,进一步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今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今年4月,王伟中会见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时,双方就一致提出携手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年中,深圳市政府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平安、华为、360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交通……小到“聪明”的路灯杆、高速路无感支付,大到智能城市管理信息中枢“城市大脑”。深圳还在全面加大智慧城市的投入,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各方联动,努力实现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就在前几天才结束的深圳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深圳对智慧城市的率先探索,将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深圳智慧、提供深圳方案。

关键词

环境治理

从“蓝天保卫战”

到“治水攻坚战”

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是深圳新领导班子的大智慧。

而这种工作的连续性,在深圳始终如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上显得尤为突出。王伟中首次到全市各区进行大调研时就明确提出,要持续提升环境质量,争当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经过多年的大气治理,“深圳蓝”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然而污染治理必须久久为功,须臾不可放松。王伟中、陈如桂到任深圳后,立即启动制定“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提出综合实施城区物流电动化、柴油车改造、工业源减排、绿色港航、绿色施工、绿色生活等十大工程,并细化分解了125项具体任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提出要“让市民享受常态化蓝天白云的优良大气环境”。

在紧抓空气治理不放松的同时,深圳从2015年开始痛下决心,向困扰深圳多年的环境“老大难”问题——水污染“宣战”。去年4月,刚到履新深圳的王伟中利用周末时间专题调研深圳水污染治理,重点察看了茅洲河流域黑臭水体、污水直排等现状。5月底,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王伟中出任深圳市总河长,同时亲自挂帅领衔茅洲河的全面治理工作。6月底,深圳实现了全市河长制全覆盖,共有754名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10月11日,深圳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冲刺大会,王伟中向十区(新区)区委书记等颁发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和中央环保督察和治水提质攻坚责任手册。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为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水环境。”今年3月26日,王伟中带队调研深圳市治水工作时的讲话,再度体现出深圳的治水决心。”

来自深圳水务局的统计显示,2017年深圳共完成治水主体工程项目96个,全市新增污水管网2009公里,完成1464个小区排水管网清源改造,完成28段黑臭水体清淤工作,污水总处理能力达74.5万吨/日,“水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除了生态提质,深圳向二线插花地整治、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违法建筑拆除、社区股份公司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开刀”;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构建普惠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宜居家园、基础设施提质、综合交通提升、海绵城市、安全发展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同样反映了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终极追求: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2018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国10个城市入围全球“百强”,深圳与香港、广州携手入围。

关键词

融合发展:从“城市新客厅”到“高级大都市圈”

深圳土地资源有限,然而高级都市往往并不以面积取胜,而是胜在两大能力,一是集聚能力,高效集聚优质资源,形成强大的“都市核”;二是溢出能力,城市功能向外辐射,突破行政区划,形成充满活力的多层次都市圈。

深圳对自身发展的谋划,眼光从来就不局限于2000平方公里。

在今年1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深圳提出,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共建高级大都市圈。

对内,深圳以建设重点区域为支撑做强“都市核”,高标准规划建设17个重点区域,把深圳打造成一座多中心、多引擎的大都市。

在2018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上,陈如桂曾“解密”了市委市政府对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区域的战略构想:不仅是高端企业、高端项目、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新窗口,成为引领深圳城市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名片。本月,陈如桂主持召开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第十二次会议,要求以高质量高水平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为抓手,全力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用新理念、新标准、新作为打造城市新客厅,建设和美宜居的未来之城、智慧之城、绿色之城,培育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带动经济高端化、城市国际化和管理智慧化全面上水平。

对外,深圳在延续东进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以打通战略通道为重点强化对外辐射,实施跨界合作行动计划,加速构建直达珠三角城市的城际轨道和陆路通道网络,依托深圳港打造高级港口群,拓展直通国际重要城市的航班航线,努力成为链接国内外、陆海空一体发展的高级枢纽城市,将规划和发展视野投射到整个大都市圈,投射到泛珠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投射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强对外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全球综合服务功能、链接全球的高质量发展的城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时间的刻度上,展现一连串意义深远历史节点,向未来延伸的道路更是发出奋斗的召唤。

来源:深圳商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