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历史:通往无限时空的漫游指南

搜狐焦点深圳商务 2022-06-27 18:20:0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图像打印在冰冷的铝板上,同时摆放在美术馆狭窄的过道中,迫使我们近距离观看,作品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却也危机四伏的世界,看似色彩斑斓的事物实际上象征着危险与冲突,它唤起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危险时的警惕情绪。另一…

今天,已是科幻小说所预言的未来,作品中的构想已成为我们的当下:人类的身体渐渐跟机器融合、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时空边界越来越模糊、沿着科技构建的视觉文化越趋丰富……数十年前出现的文学作品对未来技术的乐观幻想一直在社会氛围中弥漫,直至今天,日趋完善的科技继续拓展我们对乌托邦的想像,当它与变幻的当下交接,科技与我们未来的关系变得暧昧,充斥着虚拟与真实相互交融的无限可能。

“F.N.S.X. @ 未来历史”让我们化身未来考古学家,以艺术史的角度探索技术如何渗透于当代艺术及视觉文化中。

“F.N.S.X. @ 未来历史”展览现场

“F.N.S.X. @ 未来历史”将在我们面前铺开科幻小说《雪崩》在书中命名为“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即一个无限开放,介于虚幻和现实的空间。现实和虚拟环境如何共存?虚拟世界如何成为现实的新的组成部分?从策展人的提问出发,沿着艺术家的回答挖掘“未来历史”的可能——采集和收藏人类的全部姿态、移植真实世界建造的虚拟空间等。

在艺术和科技的加工下,我们会发现概念呈现出的虚实边界变得逐渐清晰,它们展示出一个暗流涌动的现实。有的艺术家根据现实的线索为我们设计一个奇趣的乌托邦,有的则寻找新的现实切口,注视着城市及其居民如何在科技的洗礼下迈向未来。

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无数科幻小说构建出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推进了现实科技的发展。观照现实,科技不只能模拟真实,甚至是构建一个新的现实世界。在多重叠加的现实下,我们要如何认识和面对新的世界?

在费俊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有趣的世界》里,世界各地的网友们只要下载手机游戏APP“睿·建”,就可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艺术家提供了回收自现实世界的素材——300多种三维模型供游戏用户建造世界,也可以通过“建交”或者“结盟”的方式来与其它“世界”的交流互动,这样的机制既支持资源共享式的联合“建造”,也容纳了或恶意或善意的相互“改造”。

展览现场,《有趣的世界》装置一,费俊,2019,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现场观众则可以通过展览提供的iPad和应用程序在“有趣的世界”里进行实时的影像漫游。在观众的参与下,“世界”持续更新迭代,它不仅是一件具有生长性的交互艺术作品,还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田野调研工具,它在短时间内将大众的世界观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得以从一个个物件中观察并理解当代复杂和多样的意识。

作为《有趣的世界》的延伸项目之一,《移植:有趣的世界》是将数字虚拟世界移植到物理现实的一次实验。通过结合MR(混合现实)技术,《有趣的世界》中的元素被转移在深圳云美术馆的若干个建筑空间中,现场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提供的iPad和应用程序在“有趣的世界”里漫游,观看这些来自赛博空间的虚拟物体在现实空间中出现,仿佛突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展览现场,《移植:有趣的世界》装置一,费俊,2019,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除此之外,费俊近年与多伦多的朱迪思·道尔(Judith Doyle)共同发起了《姿态云》研究项目,一方面他们研发了一个采集和收藏人类姿态的技术,同时也利用艺术作品来探讨姿态在社会中能否产生“价值”,它们之间能否进行转换以及被忽视的大量的数字劳工等社会话题。

展览现场,《姿态云_姿态墙》,费俊与朱迪思·道尔合作作品,2013,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姿态云_姿态墙》正是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它利用参与者的姿态生成动态影像,并由此转化成艺术作品。每当有人经过作品,他们的姿态即被体感装置实时捕捉,并绘制出一幅幅动态画像,可谓“人过留痕”。过客有意无意的行动,都暗中触发了这个世界被隐藏的议题。

“人过留痕”的不只是物理世界,我们在虚拟世界的每一次使用也会被留下痕迹。《透明社会:契约》是许毅博创作的“透明社会”系列作品之一,它聚焦于人们使用手机软件时所要被迫签署的“隐私协议”。

展览现场

艺术家将内容繁多,措辞严谨的隐私条款展示在我们面前,例如绝不会与第三方平台共享本软件所采集到的数据等等。条款看似极力保护我们的权益,背后却违反隐私条例收集我们的信息:当我们在手机上搜索某些内容后,其他软件也开始向我们推荐类似的事物。如果我们拒绝签署协议,我们即被软件拒之门外,协议弹窗似乎为我们保留了选择权,它并未真正给予用户选择的权力。

展览现场,《透明社会:契约》,许毅博,2020,影像装置

作品似乎暗示着我们,技术让人接收的信息趋向同质化,所有的行动也可能是摧毁思维多样性的“契约”。

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技术往往能够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技术将新旧、虚实交替转换,大量的数据无意中延展了世界的样貌,在重复中生成的也许不是熟悉的事物,而是一个令人陌生的世界,给人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丹尼尔·尚肯(Daniel Shanken)的《碰撞测试》是一系列6件的影像作品,他在网络上采集了3000多张有关碰撞的图像,交由人工智能处理后,生成了这六件作品。图像打印在冰冷的铝板上,同时摆放在美术馆狭窄的过道中,迫使我们近距离观看,作品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却也危机四伏的世界,看似色彩斑斓的事物实际上象征着危险与冲突,它唤起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危险时的警惕情绪。

展览现场,《碰撞测试》,丹尼尔·尚肯,2022,铝板UV影像,80x80cm

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危险象征,那么它能模拟人类的技术历史,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吗?《肉体投射》是丹尼尔·尚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另一作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到信息时代的数码产品,人工智能根据算法搜集和扫描了数千种现实物件,生成了形态各异的新物件,并以雕塑的形式呈现出来。

展览现场,《肉体投射》,丹尼尔·尚肯,2022,悬浮雕塑数码影像裝置,尺寸可变

此处展出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两件雕塑实体,作品之间播放着艺术家以同一主题创作的新媒体影像,在虚拟空间还原了人工智能“创作”的过程,雕塑这项古老的艺术通过数码技术发展出了全新的可能。

展览现场,《肉体投射》,丹尼尔·尚肯,2022,悬浮雕塑数码影像裝置,尺寸可变

当代的创作媒介变得更加多元开放,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观念角度来面对作品?另一位艺术家许毅博的作品《潘多拉盒子》,则是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在空间中进行的实验,数字创作被投影到立方体上,虚拟世界的信息无缝叠加在现实世界中,雕塑通过技术延伸和塑造观者感知新世界的方式。

展览现场,《潘多拉盒子》,许毅博,2020,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许毅博在白色空间中展示的装置作品《一》则营造出纯粹简约的氛围,它更注重超越物质和空间的认知。艺术家将隶书的“一”进行抽象处理,生成千变万化的形态,“一”变成了无限变幻的符号,循环往复的运动姿态渗透出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万物的秩序潜藏在生成之势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去面对世界的生成和变幻。

展览现场,《一》,许毅博,2021,动态机械装置, 300×160×320cm

四十年前,著名的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与世长辞,其留下的小说却为后世构建了一个亦幻亦真的赛博朋克(Cyberpunk)世界,如果科技可以全面改写世界,我们还能看见客观真实吗?

《最后森林之王的宏愿》是彼得·倪森(Peter Nelson)在 2022年的较新创作,艺术家讲述了一个与真实历史相关的虚构故事:一台电脑恢复了盎格鲁撒克逊国王(Anglo-Saxon King)的某些记忆碎片。

作品由影像装置和绘画作品两部分组成,装置循环播放着森林国王拥有的宝座和森林中的树木不断重构的画面,以此为中心,两旁摆放着共八件绘画作品,在紫色射灯的开合关闭的节奏中,分别显示出两组不同的图像:一组是2022年艺术家利用手绘与电脑打印两种方法完成的水墨画作品,另一组则是有关11世纪贝叶挂毯的故事。

展览现场,《最后森林之王的宏愿》,彼得·倪森,2022,中国水墨画与机械人辅助绘图,158x50cm、数码动画

当我们阅读同一组作品时,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两组不同内容水墨画,根据真实历史修改的叙述文字则被刻意放在作品旁边。观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体味真实发生的历史与虚构的故事,从读者的身份转化为跳跃在虚实中的“时空旅行者”。

展览现场,《最后森林之王的宏愿》,彼得·倪森,2022,3D 打印树、 数码动画

彼得·倪森的作品“树之书”则串连起艺术家关于现实和历史经验的回忆,在技术实验中探索景观的可能。屏幕中的“虚拟树”及同一棵以3D打印实体化的“树雕塑”并置在展览空间,形成一种物质和超物质并存在空间中的奇妙状态,而人与自然、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命题,则让观众能一瞥从未存在过的历史。

展览现场,《最后森林之王的宏愿》,彼得·倪森,2022,中国水墨画与机械人辅助绘图,158x50cm、数码动画

作品同时也在探讨在大数据的洪潮中,技术和信息的发展让物与空间的关系和定义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实践及其未来走向看似微妙实则巨大的变化之路。

在艺术史学的脉络下,我们站在虚拟、想象与现实的交界,考古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未来,通过特定的艺术实践思考自身与时代的关联。而当我们从历史中抽离,着眼于身边与科技交错的日常生活,却又感受到作品与现实的遥相呼应,它们的强烈鲜明逐渐幻化为暧昧的符号,成为当下时代的注脚。

“未来历史”,不止是让我们从中观照过去与未来,它更希望我们能由此时此地出发,遥想并谱写一个全新的未来历史。

F.N.S.X. @未来历史——新媒体艺术展

F.N.S.X. @ History of the Future——New Media Art Exhibition

艺术家 | Artists

费俊、彼得·倪森、丹尼尔·尚肯、许毅博

Fei Jun, Peter Nelson, Daniel Shanken, Xu Yibo

策展人 | Curator

方敏儿 Janet Fong

主办单位 | Host

云美术馆 Cloud Art Museum

展览统筹 | Exhibition Coordinator

万境艺术 HLD ART

学术支持 | Academic support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

Shenzhen University Benyuan Design Research

Centre & Public Art Research Institution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2.06.26 - 2022.08.25

设备支持 | Equippment & Tech Support

光影时代 Light & Shadow

展览地点 | Address

深圳龙岗大道与长山路交汇处云美术馆

Cloud Art Museum, the Interchange of Longgang Road and Changshan Road, Shenzhen

云美术馆由深圳榕江世业集团创立于2021年,致力于公共艺术和社群研究,链接国内外艺术等资源,通过展览、驻地项目,公共教育等活动,激发人们对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重新想象、思考和感受,推动城市新的艺术生活方式的形成。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