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GDP超61万亿 增速5%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
产业
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
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
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
季度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主要经济指标
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总体平稳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明显
其中,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服务业继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其中,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
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较好
其中,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
固投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其中,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
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其中,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
CPI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
其中,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其中,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快于城镇
其中,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同日,官网也公布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的回应,以及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展望。
上半年经济评价
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依然较好
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该发言人称,首先,从宏观指标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观察经济运行状况,通常看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其中,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对于我们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能够实现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难能可贵。”
二是从发展质量看,转型升级稳中有进。该发言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三是从发展环境看,成绩取得殊为不易。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推动经济稳定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放在全球坐标中观察,我国经济表现依然较好,一季度GDP增速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结合二季度国内外形势,预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领先,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该发言人指出,“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应该说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
此外,从数据上来看,二季度GDP增速4.7%,比一季度有所回落。该发言人回应,今年上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成绩来之不易。二季度当季国内生产总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对此,要全面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从短期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有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等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等。但从基本面看、从中长期看,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
汽车以旧换新
商务部信息平台已收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比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等,政策效果怎么样?数据上有哪些体现?
该发言人表示,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上半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9.2%、49.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零售量984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411万辆,增长33.1%。截至6月25日12时,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发行使用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目前,2023年增发国债1.5万个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
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
今年以来,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如何?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有哪些亮点?
该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新产业新产品日益成为新的增长点。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6%、22.8%、10.9%。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6.7个百分点。截至5月底,全国新建5G基站46万个;规划具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的智算中心达10余个,智能算力占算力总规模比重超过30%。
我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光伏产业链增势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4%、43.6%、42.8%。
此外,制造业补链强链持续推进,创新主体不断培育,产业链韧性有所提升。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万家。
下半年经济展望
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利于改善外需
该发言人表示,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具体来说,从供给支撑看,我国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二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我国外需改善。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可能达到32万亿美元的较高水平;世界银行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之前的2.4%上调至2.6%。同时,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暑期旅游研学旺季、开学季、“十一”长假等也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5%、10.0%;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将会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