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香港对内地已无影响力?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18-01-23 08:57:4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或许有人认为,三四十年来,香港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下滑,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呢?

或许有人认为,三四十年来,香港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下滑,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呢?

文:陈茂波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

原文标题: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

2018年是国家推行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蓦然回首,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四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自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段发展史在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

新年伊始,值得趁此机会,回顾一下国家所走过的这段不平凡的改革开放道路,如何写下辉煌的一页,取得骄人的经济成就,而香港又如何从中助力,并乘势转型,从中得益;尤其重要的是要借鉴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作出部署。

一)内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爆炸性的高速增长,到2017年已经超过80万亿人民币(约1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5%),过去39年来,每年平均增长约9.5%,过去五年内地增长对世界经济贡献一直超逾30%,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器;单从以下经济数字,我们就可略窥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四十年间,是多么惊人:

二)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额猛增178倍,今年世界贸易复苏强劲,内地很大机会再次跃升为世界较大贸易经济体;

三)城镇化比率拾级而上(由18%上升至5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只有约200美元上升至现时超过8,000美元;农村贫困率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7.5%,锐减至最近的4.5%;

四)外汇储备达3.1万亿美元。

可以说,跟四十年前相比,今天内地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及金融政策有什么变化,对全球股市、债市以至商品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香港在过去四十年,一直以自己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为改革开放出力,并从中得益,也乘势转型,由七、八十年代的制造业中心,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大都会,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由约3,900美元,显着增加到约44,000美元,增长超过10倍。简单概述,内地和香港在这四十年的发展可大致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1978年,内地由农村改革开始,到启动国企改革,带动经济工业化;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把资金、管理经验引进来,是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而自1984年起相继开放有地理优势的沿海城市,并进以推展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功吸引大量外资到内地,大大推动了内地的经济转型和增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首批的外资便是香港企业。当时香港的企业家窥准时机,排名前列时间带着资金、技术和国际联系到来,并把制造业北移,从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开始,到东莞、广州等地区迈进。华南地区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并迅速扩展至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较大的直接投资者,是把外资引进内地的桥头堡。

二)九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巩固,吸引更多港商投资内地,亦加速了香港制造业的式微。1990至2000年这十年间,香港制造业的比重由近六分之一跌至只有百分之五。香港制造业人口亦从七、八十年代高峰期的大约每两名打工仔就有一名是制造业工人,而持续大幅下降。但内地制造业起飞,生产规模快速扩大,也同时为香港不同服务业带来庞大需求。乘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香港顺势转型至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贸易、物流、金融、专业服务在整个九十年代都大幅增长。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 (占GDP 达92%)已是人所共知。

三)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内地经济和全球经济进一步接轨另一个的重要里程碑。那个时期,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内地也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引进来”,慢慢走向世界,并制订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直接海外投资,进行IPO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建立“中国品牌”。这段期间香港的角色不但没有因全球化引发的“去中间化”而被淡化,还实现了另一次转型。

事实上,香港这个阶段的转型,正正突显了我们如何以自身独特之所长,协助国家进行在金融上与国际逐步接轨的大策略。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家在金融范畴上与国际逐步接轨,最初时主力把外资“引进来”。国家在“十五”期间、即2001年至2005年订下“走出去”策略,香港顺理成章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优选平台。

自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排名前列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起,2006年工商银行成为排名前列在沪港两地同步上市的企业,至今在港上市的企业中,超过五成是内地企业,它们占港股市值逾六成,并占总成交额的逾七成,足见香港成为了内地和国际交汇投融资的主要平台。另外,在2007至2016年间,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飙升超过15倍,内地每100元的对外投资,就有近60元是投放或经香港处理。

在这期间,内地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改革又踏出了关键一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成为国家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在二零零四年开始以先行优势开拓人民币业务。由简单的存款服务,逐渐扩展到贸易结算、财富管理和投资等各个范畴,造就香港成为全球较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国家自“十二五”规划开始,也明确把香港定位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在过去十年,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及扩大,2014年启动的股市“沪港通”,2015年的基金互认安排,2016年的“深港通”以致去年开启的“债券通”北向交易。这些进展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亦透过“制度创新”推进内地金融业双向开放。

国家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环球的经济分析师焦点之一,是内地的政策动向,包括去年十一月份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会议,所勾划的国家进入新时代的经济思想。习近平主席指出,内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型至更着重“高质量”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长期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香港如何以自身优势,配合国家的需要,为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三大方向将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及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口超过四十四亿,占全球约三分之二,但仅占全球经济体量的约三分之一。相关倡议将透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及民心相通这“五通”方向推进,香港将可在其中的基建融资、资金融通、贸易,以及在高端专业服务业等方面发挥优势。

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香港的机遇将更为直接和短中期可见。港商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数十年,对这地区并不陌生,值得留意的是,未来这区域将透过更策略性的协调,互补不足,迭加实力,朝着湾区经济的模式推进。

在大湾区的十一个城市中,香港是发展最成熟及最国际化的都会。随着跨境基建以及连接大湾区各地的大型基建设施陆续完工,区内交通连接将更为便捷,未来希望透过更多政策创新与突破,便利港人在内地营商、创业、就业、求学及生活。

政府正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加强两地创科合作,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多所大学科研力量优秀,具国际级的人才和经验;而深圳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两者优势互补。

可以预期,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特区政府锁定了四大范畴推动本港的创科发展,包括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金融科技,具体政策措施将会陆续推出。

内地的经济规模已增加到超过八十万亿人民币,去年经济增长6.9%,是七年以来首次提速增长,反映中高速发展的势头稳步继续。

香港跟内地的经济总量比例,由九十年代初期约20%下滑至近年不足3%,或许有人认为这代表了香港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力下滑。但从另一角度看,香港这个七百多万人的小型经济体,在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中比例有所下降是很自然的事。这其实也是侧面反映出国家日益富强,经济稳步发展。我深信,像过去一样保持“灵活走位”,一定可以因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把握新机遇,在国家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能够扮演独特角色,发挥所长,继续繁荣精彩。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